从艺之路 记海上著名书法家李志贤(三)规范教学理念落地——教育办学篇





 

 

  随着“文革”的结束,上海书法迅速崛起,不仅在展览著书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头,在书法教育方面,同样也是独树一帜。20世纪70年代末,徐伯清先生在上海重新组织筹办书法班,地点位于求知中学(今上海市敬业初级中学),后移至市八中学,这是文革后最早的书法学习班,徐伯清先生请到李志贤先生上书法课,很快志贤先生就成为了一名书法教师,这是“文革”后第一批书法教师,在这最早一批书法教师队伍中有任政、范韧庵、单孝天、韩天衡、吴建贤、陈炳昶、孙信德、翁史焵等近代著名书法家,而志贤先生是他们中年龄最小的一位。


  如果说求知中学书法班是李志贤先生书法教育生涯的开始,那由上海市杨浦区政协主办、李志贤先生创办并担任校长的书法业余学校“墨英艺院”,则更使得志贤成为了一名成熟且富有教育思想的优秀书法教师。但这其实并非志贤的主业,全都在业余时间进行,从1982年开始到1997年,这一做就是15年。

  “教书法是教的问题,不是写的问题。”提及教书法,这是志贤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笔者也是一位教师,对这句话也是感受颇深,好教师其实并不在于自己的学问有多高深,而在于他是否可以将抽象的知识深入浅出的教给学生,教学是一门技术,教学同样需要专业与科学。不是随随便便写两个字就可以教会学生的。会写不等于会教,会教不等于会写,做书法教师之前必须理清这样的思路。  对于如何教书法,志贤有着自身一套科学的教育体系。



 

整合书体
 

  书法艺术是千变万化的,同一种书体不同的人都可写出自己千变万化的风格,而中国自古以来,著名书法家所留下的经典碑帖更是数不胜数,面对着繁多的字帖、书体,初学者来说如何入门,选对道路则变得尤为关键。每一个带班的老师均有自己擅长的风格,和书写方向,不同的班级就要上不同的课。但是书法业余学校,流动性较大,随着学员的人数的变化,若将两班合并就势必会面临两班所学内容不一,无法合并,这样一来,就会造成学校的损失,也将面临无法继续走下去的困境。针对这样的问题,志贤在管理上突破创新,整合各大书体的特点,编写教学大纲,一切必须严格根据大纲执教,统一教学统一进度与书体,就好比学校里的教研组,而志贤在其中同样也充当着备课组长的角色。原先的四个班随着学员的去留便可合并为两个,两个再合并为一个,而合并后的班级在接下来的教学中也可在原有基础上继续上课。如此一来,便解决了所有业余学习一直以来所面临的困境。


 

编撰教材
 

  那到底带班老师应该根据什么样的教学大纲执教呢?李志贤亲自编撰书法大纲,志贤老师规定,一、先教篆文,主要是为了解决线条、笔画问题,学习怎样回锋、稳笔。二、再写隶书“撇”画,体会如何做到前轻后重。三、接着练习隶书“捺”,体会毛笔在手中的提按。四、有了前面的基础,在开始要求学生从笔画开始,练习正楷,在此过程中,讲究笔画与汉字结合,如“横”划,在书写“横”的基础上,练习带有横画的汉字,如“一、二、三”;竖画则写“十、卄廿丶卌、正”,以此类推,相继学习其他基本笔画。这些楷书均选自历代经典碑帖,如学生刚入门时学习的是《丰乐亭记》,这样的选择是不无道理的,《丰乐亭记》里的比较大,可以方便刚入门的学员在临写时观察,可见,每一个教学细节,都是通过志贤仔细推敲的。学习完笔画之后,解决基本笔法问题,再可根据学生个人特色开始临帖,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对字形结构认识。整套教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教师与学生在此过程中教学相长,彼此受益。

   李志贤始终强调,会写不等于会教,教育有其内在的规律,学书法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整个教学生涯中,志贤凡事亲历亲为,和所有的授课老师共同备课,发现问题,调整步伐。正是这样一种科学、规范的授课模式,使得“墨英艺院”15年来保有旺盛生命力,前来学习的学生也是络绎不绝,迎得了好的生源,留得住好的师资,获得了丰厚的成绩。在市书协所举办的一次中小学书法展入选人数来看,墨英艺院就占到了10%,可谓硕果累累。

  志贤的书法艺术起步早,书法教育同样也是走在前端,和他对待书法的一样,教学同样需要严谨与钻研,教学是讲究个性的,但个性是基于规范的。写书如此,做人亦是如此。规范教学,让理念落地。但凡一人若能用正确之思想理念来贯彻自身的行为,那他无论做什么都会成功,志贤便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点。


 

李志贤学生周盈盈字


李志贤学生邹政一字


李志贤学生姜雯倩字


李志贤学生李自强字



李志贤学生陆明字

 
 
 (本文作者 姜雯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