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之道 一张一弛 学习国画大家谈·杨惠东篇

文武之道 一张一弛  学习国画大家谈·杨惠东篇

 

   无论是画画还是做美术史研究,到一定阶段之后,技巧、方法都不会是太大的问题,难在认识如何提高。实际上,所谓高手与庸手之别,很多时候仅在一层未捅破的窗户纸,禅宗有所谓“顿悟”之说,即指此也。当然,前期的积累也必不可少。

 

   我自幼习画,不觉已四十余年,其间之艰辛甘苦,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在同龄人中我是比较幸运的,从本科到博士,接受了完整的高等美术教育。我的导师范保文、陈传席、阮荣春先生,他们在绘画技巧、创作观念、美术史研究方法及做学问的态度等方面对我产生了极大影响,现在虽已毕业多年,但我一直致力于创作实践和研究近现代美术史,不敢懈怠。

 

   我的本职工作是出版,又担负一定的行政职务,占据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画画只能挤时间见缝插针,如此一来,创作不免呈现出一种碎片化的状态,很难保持相对稳定、完整的创作过程。往往有这种情况,创作正渐入佳境,突然被事务性的工作所打断,待回过头来,之前的良好状态已杳不可追。而且由于缺少大量的时间投入,实践较少,眼高而手低,心手难以相应,自觉是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不过,所谓福祸相依,由于从事美术出版并主编专业期刊,因工作之便,得以饱览公私收藏,把握最新学术动态,接触到众多画界、理论界的前辈,同时还结识了一批年龄相近的画友,他们也多为当今画坛高手,和他们交往受益匪浅,能够清醒地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也能够明确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这一点很不容易,因为无论是画画还是做美术史研究,到一定阶段之后,技巧、方法都不会是太大的问题,难在认识如何提高。事实上,所谓高手与庸手之别,很多时候仅在一层未捅破的窗户纸,禅宗有所谓“顿悟”之说,即指此也。当然,前期的积累也必不可少。
 

   工笔青绿是中国山水画的原生状态。六朝时期,外来色彩观念与本土文化中山水情怀的结合,促进了青绿山水这一独特表现形式的产生,经历从顾恺之之后近四百年的发展,最终成就于“二李”(李思训父子)的金碧辉煌,将色彩的表现力推向极致。但宋代之后文人水墨画大兴,这种视觉效果强烈的艺术形式因不合于文人的审美取向而逐渐被边缘化,色彩的缺失无疑是中国画的悲哀。

 

   性之所好,自读硕士期间开始对青绿山水进行研习,沉迷于上古绘画的古淡雅正与中古绘画的精工富丽,自“二李”、王希孟以至钱选、文徵明、王石谷,也包括非文人画系统的敦煌壁画,皆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希望在工与写、俗与雅之间,寻找到自己的青绿语言。
 

   然而,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发现自己所走的道路也存在很大的局限,由于长期在熟绢和金笺上作工笔青绿,用笔受到很大限制,往往一支毛笔只用到笔尖,笔肚、笔根的作用无从发挥,而且画面格局越来越小,气息也趋于拘谨、孱弱。当然,这是本人的修养、功底所致,而非工笔青绿的必然。

 

   自2013年起,在老师和朋友的鼓励下,开始写意水墨画的尝试,几经摸索,选定以大海为主题,期望以大海的壮阔辽远与激情澎湃来改变自己平素作品中的琐碎、软弱。“自嫌诗少幽燕气,故向冰天跃马行”,必要的生活体验自然是不可缺少的,近年间登太华、临壶口、览长白、观沧海,尽天地之大观以壮吾气。不仅画水墨大海,青绿山水也由工笔转为写意,自感目前的写意作品虽远远谈不上成熟,但笔墨的表现力得到了较大的释放,画面气象也日趋雄放。当然,这只是当下的阶段性追求,也许过一时期,仍将继续工笔青绿的探索,但那时的创作,应当会是一番新的气象吧!
 

   孔夫子说:“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诚哉斯言!
 

 

崇武古城 136cm×68cm 2017年作

 



我社总编辑杨惠东简介:

 



作品欣赏:



八月惊涛动地来  180cm×98cm


八月惊涛动地来  扇面



 

 


黑龙潭纪游  53cm×45cm


黄河之水天上来  扇面

 


黄岳朝晖   63cm×38cm


泾川春云  136cm×68cm


灵峰耸翠  180cm×98cm




九华云海  扇面

 


灵峰幽胜  136cm×68cm


万壑听响泉  180cm×98cm


雁荡大龙湫  136cm×68cm





王之涣诗意  扇面


雁荡佳胜  53cm×45cm


雁荡山显胜门  53cm×45cm


雁荡寻幽  53cm×45cm


羊角洞天  136cm×68cm


 观沧海  68cm×138cm


 

(本文来源 书法报2017年第24期